邪至少阴二三日,即口燥咽干者,必其人胃火素盛,肾水素亏,当以大承气汤,急泻胃火以救肾水。汪琥曰:转失气,则知其人大便已□,肠胃中燥热之甚,故其气不外宣,时转而下;不转失气,则肠胃中虽有热,而渗孔未至于燥,此但初头□,后必溏也。
经曰:太阳、少程知曰:上言不可汗,此言不可下也。汪琥曰:肾虚无火不能主水,故下利用白通汤者,温里以散寒也。
程应旄曰:烦证不尽属少阴,故指出但欲寐来;渴证不尽属少阴,故指出小便白来。日晡所剧者,此名风湿。
此总承上三条,以明不治之死证也。要知阴中有阳沉亦可汗,阳中有阴浮亦当温。
息高者生气已绝于下,而不复纳,故游息仅呼于上,而无所吸也。首标「消渴」二字,凡热必渴,而寒湿隔阻正气,亦有渴者,然其渴虽欲饮水,必不能多,未有渴而饮,饮而仍渴,随饮随消随渴。
故时气、伏气之为病,二者不可不辨焉。 以小柴胡汤加枳实、芍药者,解其外以和其内也。